课程简介:自2021年以来,上海美术学院依托世博研究资源,在研究生中开设《国家形象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以百年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研究为载体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输出相关问题。课程开设以来以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融家国情怀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入选上海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课程成果获评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程开设受到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上海美术学院也于2018年与世博会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并连续三年共同举办展览和研讨会九游会ag真人■★★■■。
5■■■★★.注重教授内容的可操作性,从研究生的学习过程视角出来,来介绍文献的阅读、整理和归纳方法■★◆。
4.教学联动设计项目的落地实施: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轨道院★★◆◆★◆、上大建筑设计设计院紧密合作■■■■★,与设计师共同参与设计项目,力求学生的设计作品向落地实施发展。
(2)国家形象设计涉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览设计(数码艺术设计、动漫影片设计制作)★◆★◆◆◆、视觉传达设计(符号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等★★◆■★,其多学科交叉的设计类型使学生在课程期间既了解到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同时拓展了设计的边界◆■◆◆★。
(3)价值引领: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身份与文化认同,在专业设计工作中结合时代特征■◆■◆★◆,厚植其自身的家国情怀和信念理想。通过世博设计梳理上海的世博基因和文化脉络,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建立乡土意识和海派文化认同■◆◆◆。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为目标导向,用论坛、调研、展览等作为手段,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做研究的学术思路。
6.通过对研究设计三大要素有效及合理的安排,确保研究目标的可执行性。理解样本选取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选取适当的取样方法、数据收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理解定性和定量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掌握多种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1◆■★■■、课题设置的延续性与关联性,学生围绕课题搜集资料■★■★◆、完成小论文并且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也是在为课题完成积累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注重价值引领★■,在课程讲授和设计实践过程中,始终注重国家形象主体意识的确立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和天下观■◆■,将研究和实践建立在家国情怀和时代变迁的着眼点上。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并了解城乡规划和设计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包括写导言★◆★◆■◆,陈述研究目的,确定研究问题和假设◆■★★◆,理论运用★■◆◆◆■,定义、定界和阐明研究意义,数据收集、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三者纳入一个框架上◆★◆,教会学生一些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和研究课题,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并不够明确◆■◆★★■。特别是设计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受到实践和市场的影响,随着社会潮流快速地变革转向◆★■,难以形成稳定且具前瞻性的培养思路和计划。因此该课程力求以课程育人,通过研讨会、讲座、学生汇报与案例介绍等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设计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身对设计乃至国家形象的思考◆◆。课程以世博会为介入点,通过参与世博课题这样的综合性专业训练来推动他们把个人与当下世界潮流、人类未来进行关联★■■★,拓展其视野和思考维度★★■。并且该课程鼓励多学科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多学科交叉设计方式■◆◆◆,打破单一学科的认知壁垒★★◆■◆■。通过世博会介入国家形象的思考◆■◆★★,使学生逐步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所需的劳动者与建设者。
3.研究目的及问题基于文献综述,具相关性、明晰度和精确性、新颖性、可行性、独创性,题目范围宽窄适宜。
3、团队合作与个人汇报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与观念表达能力★■■。
(1)本着任何重大的改变都源于基础的改变的初衷,以“回归原点、重新发现”为宗旨■◆■◆,超越现有中国的色彩教育基础,创建属于★◆◆★■★“当代语境”中的色彩课程■★。
(2)课程“以理入道”,重拾曾被遗失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要基因,建立“中国本土的绘画色彩研究体系★★”。
7.参考文献(包括正文中的引用及参考文献列表)格式准确无误。具体要求见国标(GB/T 7714-2015)。
本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系统了解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较好地掌握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最终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
从多维视角、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对接地方城市更新目标■★◆,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跨界设计的综合能力。
课程关注设计研究过程的平时考核与终期成果的期末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采取教师专题讲课与学生课堂讨论并进的方式。平时成绩综合考量课题调研与分析◆■■◆■◆、设计概念、构思表达◆★★◆、课堂分享等成果;期末成绩综合考察设计成果对设计呈现与设计研究过程的完成度、成果汇报交流能力等◆■◆■★。
1★◆■.研究计划思路清晰缜密◆■■◆,具有较强的各部逻辑关联性★◆■。其中◆■★,选题、研究问题的提出基于充分的理据。
2■◆◆◆、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在系统理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方案实践■★◆,通过设计作品探讨商业功能、社会功能、美学功能的综合价值呈现。
训练学生掌握对设计问题发现、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设计研究能力,并关注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等要素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影响★■◆■★■。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具有通识性质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理入道★◆★★◆”★■◆★◆,重拾曾被遗失的中国传统重要基因,建立“中国本土的色彩研究体系”★★。目的在于以“回归原点九游会ag真人、重新发现”为宗旨■★★■◆★,旨在让学生掌握色彩语言本体的思维研究方式,反思与操作色彩语言结构的能力,以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创新为己任■★■■,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当中。
2.课程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同学公开汇报论文开题报告★◆,教师点评九游会ag真人,及时互动★◆★,师生共同进步。
1★★.多维视角下的设计研究能力:让学生掌握对田野调查、综合研究及其科学对策的设计研究能力,关注从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对城乡社区文化与物质空间建构的影响。
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承办的★◆■“2024年研究生课程案例展◆◆■★”于2024年3月25日开幕,本次展览集合了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开设的八门课程◆■★,涵盖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美术和艺术设计六个专业领域。展览分两轮展出,第一轮展期为3月25日--4月5日,展出课程为《学位论文写作》《建筑专题设计1--创意与设计》《国家形象设计理论》《色彩语言形式研究》;第二轮展期为4月8日--4月19日★◆■■◆,展出课程为《美术语言研究》《造型艺术原理》《工艺美术史》《艺术史专题研究》。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观展★◆◆。
5.思政育人与党建联建:校企教学联动的开展,也促成了美院与地方政府签署党建联建合作■■■,实现思政育人与校地合作双赢。
(4)对国际博览会的传播性、艺术性、商业性、外交性等相关属性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考世博会作为现代设计起源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国家意志的表达和社会意识的认知之间往往并非完全契合,设计师肩负使命,以专业的手段和方式使上述二者之间有最大程度的协同。
在之前的学习和创作中,对于色彩的理解是非常单薄的,对于色彩的倾向专注于某一个颜色,比如克莱因蓝■■★★、花白绿■★。虽然很喜欢这几个单独的颜色,但是在创作中就很难用进去,直接加入画面就与周边的颜色格格不入◆◆,非常突兀不和谐。经过色彩语言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明白这是因为我只在思考单独的一个颜色是否好看,而没有意识到色彩是颜色之间对比关系,只有一组颜色搭配的和谐,整体才会变得好看,单独一个颜色非常扎眼的跳出来那是不合适的。在课程中,先是体会到了颜色越看越多的感觉,普通的红黄蓝都能够在色域中找出很变化■◆★■◆■。一个黄紫对比能够找出很多组搭配,从弱到强,看似是纯度很低的灰色,但是对黄色对比时还是能够感受到淡淡的紫色■★◆◆。然后再色彩采集、抽取与转移中,又体会到如何从越看越多的颜色中找出关键的、真正主导色彩倾向的颜色。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这种转化的体验,让我打开了色彩的眼睛★■◆,对创作中的色彩搭配不再毫无头绪★■★■★。——2023级研究生卢雪儿
本次展览既包括理论类课程■◆◆★■★,也包括实践类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都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展览交流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直观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眼前,展示课堂教学情况,梳理教学成果和特色,推动学术交流沟通,进一步促进教学建设改革,推动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
(1)知识传授:培养学生自身对于设计、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思考,将个人思考同当下设计潮流与未来发展连接,拓展自身视野与思考维度,了解国家形象的相关理论和代表性实践案例,能够从传播学、比较文学★★■、国际政治等维度多元观察国家形象★◆■■★◆。
本课程是研究生综合设计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通过对城乡社区发展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设计问题提炼,设计创意催生与形态设计呈现等设计研究过程的训练★◆,掌握对设计问题发现、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
(2)能力培养:通过针对世博会设计,培养学生对于多学科交叉设计的运用与思考,打破其本身对于自身学科的认知壁垒,进行跨专业融合,兼顾自我与他者(我塑/他塑)、现实与想象(批判/建构)、历史与未来(元素/话题)等三对关系,考虑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再生产(消费)等三个阶段,寻求多元价值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参照系中■◆◆■★★,教育和教育者的角色都有所改变。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复杂的国际浪潮里,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设计师;随着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如何培养扎根文化传统、具备国际视野、坚持文化自觉的设计师◆★◆■;强调策划和运营的行业前端、强调实施和建(制)造的行业终端都比以往更加需要设计资源,我们如何培养既有行业整合力又有独立思辨力的设计师■◆★■★◆。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产品工匠■■★◆★■;而拥抱未来的中国■◆★◆★■,更需要整体性和引领性的智慧与方案■★◆。而世博研究实践让我们的现实需求更加清晰■◆■★◆,也让教育的目标和路径更加凸显。因此本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推进当下高校美育沁润活动★★★■★,以多学科参与模式用于拓展学生设计思维,并以世博会为选题使学生的设计思维与世界发展相连,并厚植其国家认知与文化感受。以世博会为切入点,并深入探究国家形象之于设计的表现方式★■★◆◆,以研讨、授课■★◆、调研■◆■、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世博◆■◆◆■◆、国家、世界发展的思考,并将自身认知通过设计实践与设计论文表达。
从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判断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研究基础与创新之间的关联,理解学习积累与思考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写作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学术论文的独立写作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旨在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多学科协同联动的创意能力◆■■■: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学、社会学等多专业研究生混编成组■◆◆★,通过组织工作营,同步开展从历史挖掘、设计研究、文化品牌到空间更新的全套城市更新的设计链。
1.介绍《上海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双盲评议办法》◆◆■★,知晓毕业(学位)论文的最低要求■◆■★◆★,同学们目标明确,学习更有针对性■★★。
旨在让学生掌握色彩语言本体的思维研究方式,反思与操作色彩语言结构的能力■★◆★,以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创新为己任,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当中。
2.文献综述涵盖对应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现有知识积淀及知识盲点准确概括和发掘★■。有明确的创新点。
(1)该课程特色首先在于学院自身具有丰富的世博会资源,课程开设受到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上海美术学院也于2018年与世博会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并连续三年共同举办展览和研讨会。
5、著名设计师、博物馆长、学者进课堂★◆■★■,邀请他们走进课堂和学生面对面◆★★★◆,讲述他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在国家形象构建中需要平衡的要素、国家意志的表达和社会认同的建立■★。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共振、共鸣和共情。
(3)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课题实践、方案汇报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对国家形象设计的缘起与发展有整体的认识◆◆■★■。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设计,培养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紧密联动城市更新的教学组织:邀请城市社区管理者★◆■■■★、资深设计师◆◆、社会学家、艺术家联合教学,展开从高校课堂到社区街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从城市菜场、街道微更新与滨江沿线等多角度选题■■◆◆◆◆,及时响应地方城市更新需求。